每個政策民眾都反? 管中閔:政府資訊應更公開
為什麼民眾反對政府的每一個政策?前國發會主委、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在卸下官職後反思,這些年,如核四、國光石化、自由經濟示範區、兩岸服貿協議等重大政策做不好、做不滿的關鍵,就在於政府決策還停留在少數菁英拍板,由上而下灌輸的傳統家長式模式,該改一改了。
他解釋,時空環境變了,現在的公眾意見多元,社會結構也比前複雜許多。從過去台灣發生的幾次社會運動,不難歸納出,民眾對於政府資訊公開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要黑箱,不要密室協商,如果政府推出的政策,無法由下而上容納群眾參與,很可能就會以失敗告終。
管中閔說,在尹仲容、李國鼎與孫運璿的時代,政府決策是由少數菁英拍板,從研議到上路,過程非常短,例如九年國教,從研議到上路,才一年時間,但是12年國教,卻是從2007年宣示,走了七年,直到2014年才實施。
另外,像是核四,1992年獲得批准,1999年開始興建,不料卻在2014年封存了;國光石化在2006年成案,2007年變更地點改到彰化大城,最後則是在2011年宣告計畫終止。服貿協議從2011年開始磋商,2013年簽署,直到現在,都還懸而未決。
管中閔認為,時代變了,政府決策更要重視資訊公開,與匯集群眾智慧。舉例來說,政務委員蔡玉玲先前曾主動到g0v提案,在年輕朋友的協助下,成立了vTaiwan政策溝通平台,相繼討論了公司法修正,及台灣要不要開放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平台業者來台。當所有政策資訊公開,也歡迎群眾一同論政,如此沒有黑箱,也不需密室協商,就是一種開放政府的形式。
他回憶,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爆發後,看到年輕人貼出了「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主張,感到很震撼,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政府官員都想把事情做好,卻還是被大眾嫌惡,這當中一定出了問題。幾經反思,他認為,問題就出在政府決策未能由下而上吸納群眾智慧,他鼓勵政府持續開放資訊,也支持年輕人積極參與政策,「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同樣的,自己的政策,也應自己修。」
相關新聞
學者專訪/王平:新政府必備兩力
2016-03-25學者專訪/郭位:為科研找出路
2016-03-24學者專訪/段錦泉:創新創富 新政府的挑戰
2016-03-23學者專訪/胡勝正:重視創新與在地就業
2016-03-22學者專訪/管中閔:勇於改造 脫舊入新
2016-03-21投資環境有「五缺」… 經濟、薪資難成長
2016-03-08產業創新需直覺 朱敬一:這不是科學是藝術
2016-03-08和居民當朋友! 中科二林留住耕地 農工共生
2016-03-08愛民衛材進駐二林 探尋「農工平衡」的路
2016-03-08不蓋國光後… 經濟發展與土地正義仍難平衡
2016-03-08送走國光石化 遊子返鄉「做換工」迎麥田香
2016-03-08每個政策民眾都反? 管中閔:政府資訊應更公開
2016-03-08李鴻源談爭議開發案…「我們對土地不了解」
2016-03-08新政府將上台 產業領袖對經濟遠景既憂慮又期待
2016-03-07新政府產業政策如「抓周」 學者質疑走不出困境
2016-03-07眼看南韓FTA一個個簽… 企業好焦急
2016-03-07百大公協問卷調查 民進黨:將作為未來策略參考
2016-03-07韓有FTA、陸有一帶一路… 台灣的故事呢?
2016-03-07政治惡鬥政策卡關 那些年5經長的遺憾…
2016-03-07展望未來 對內拚工業4.0、對外要區域整合
2016-03-07招商外資需鬆綁法規 連玉蘋:應延長台灣產業鏈
2016-03-07面對紅潮 不能「封起海峽」將市場拱手讓人
2016-03-07航太產業處境如飛魚遭夾擊 漢翔仍逆風起飛
2016-03-07台灣不能只靠觀光 產業要加速邁入工業4.0
2016-03-07政權更替 業界期待政治因素鬆手、讓經濟突破困境
2016-03-07【影音】「民主路 向前行」回顧與期許
2016-03-0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