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成功變身 高雄駁二趕走一甲子哀愁
「嘟嘟!」比玩具小火車大一點的復刻版小火車從老倉庫緩緩駛出,沿著迷你軌道繞行,沿途除有灰牆紅磚的老倉庫,綠地上還有在地藝術家創作的公共藝術爭豔,小火車上十幾名大小朋友雙眼和雙手都很忙碌,相機快門聲此起彼落。
高雄港邊的駁二藝術特區無疑是當前高雄最夯的景點,即使是上班日,仍湧入不少遊客。他們漫步其中,感受藝術之美;在某個倉庫裡,九個異國年輕藝術家聚在一起吃完早餐,準備展開創作。
駁二藝術特區前身是港務局囤貨倉庫群,早年通到台中的接駁鐵路,把貨物運抵高雄港,就暫存在這裡的二號倉庫裝船出海,「駁二」特區之名由此而生。
大規模的舊倉庫群依偎在高雄港邊,是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的工業遺址。台灣光復後,倉庫群沒落塵封近一甲子;二○○八年由高雄文化局長史哲挑選兩棟展開藝術實驗,如今已有廿五棟老倉庫再生,成為台灣最成功的文創園區,也是帶領高雄城市轉型的火車頭。
這個文創場域不僅記錄台灣近代史,還留下卅八軌的扇型鐵軌,是台灣最大的火車停車場。水岸、工業遺址、藝術魅力、餐飲、展演、獨立樂團的LIVE HOUSE……,交織出產業觀光與藝術展演的新活力。
「以前高雄人不覺得這裡有東西可賣。」史哲指著一整片老倉庫笑著說,由於對港邊的破舊習以為常,就看不出工業遺址與歷史的觀光價值;二○○○年國慶煙火選在此地施放,第一次打開「禁區」,讓高雄人看見這片處女地,後續解放兩棟老倉庫內外空間,把美術館做不到的藝術展出移到這裡。
二○○九年售票進場的「南部青年創意設計科系聯展(青春設計節前身)」一炮而紅,測試出南部的藝術消費實力,史哲更大膽執行,給了廿五棟老倉庫新生命。
史哲指出,附近住宅、店家原本都背對駁二,當老倉庫成功變身,周邊建築也紛紛「轉身」,把駁二當成前門景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