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六成四民眾 願意溢價購買社企產品
星展銀行(台灣)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合作,今天共同發布第二屆「社企大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社會企業認知度進展「相當緩慢」,若與2015年相比,本次調查,台灣民眾「認知社企」僅較兩年前微幅成長1個百分點,到19.9%,可見社會企業在台灣的認知度仍有很大努力空間。
星展銀行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在2015年首度發布「社企大調查」,也是國內首分針對社會企業現況的民意調查,希望勾勒出台灣社會對社企的認知狀況及可努力方向。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表示,聯合報系與社企朋友們自2012年開始結緣,過去聯合報每次報導社企,還要加個「新聞小辭典」,跟大家解釋什麼叫社企,但近期社企在台灣風起雲湧,尤其年輕人接受度很高;他表示,自2012年起,「社企」這個概念,就像在台灣社會灑了種籽,聯合報系出了一點點力量,像一陣風把這些種籽吹得更遠更廣。
另外,在可複選前提下,本次調查發現,聽過「社會企業」的民眾中,獲知「社會企業」資訊的管道以電視最多、占約44%,其次依序為網路、占34.3%,報紙雜誌、28.9%和親友介紹、10.1%等。
調查也發現,有47.2%的民眾曾使用過「社會企業」的服務或產品,也比2年前微幅成長1.2個百分點;分析顯示,社會企業產品服務的消費主力仍以「女性、30到49歲青壯族群、經理主管和白領上班族、北北基地區」民眾居多。
調查顯示,民眾對社會企業產品、服務的訂價有較高容忍度,有64%民眾「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購買社企產品或服務,比起兩年前成長了1.6個百分點;調查也發現,約有近一半比率民眾、49.6%「從沒購買過」社企產品或服務,也比兩年前高出3.6個百分點,除了無使用需求 (36.1%)外,其次是對社企不了解(27.5%)和社企店家通路太少(6.8%),可見社企產品在宣傳和建立通路,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