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篇/借鏡日本 友善土地…慣行農法該改了
「友善土地」是農業最根本的價值,沒有土地、何來生產,但是沒有農政單位的中心思想,空洞的名詞對消費者來說,太遙不可及。
事實上,歐洲一些國家早已落實生態補貼。鄰近台灣的日本,環境省、農林水產省,類似的制度已落實十餘年,明確的標章、初期的補貼,讓農民得以跨越門檻、兼顧生計,地方政府添入生態調查,讓水田生物多樣性成為指標,從市場機制、行銷策略,打出無毒品牌、帶進生態指標,讓白鸛等指標物種成為代言人,逐步深入人心,這才是真正達到友善土地。
近年,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喊出「農業加值」,希望翻轉農業目標從「生產」轉為「價值」,陳保基提出地產地銷,結合在地文化,盼小農團結。
政策方面,除了活化休耕地,也計畫將過去以量計價的保價收購制度,逐步轉向以面積計算的所得給付;最近更將著手,擬將兩萬戶吉園圃,輔導走向有機、產銷履歷,拓寬產地標示。
稻米是華人主食不可或缺的主食,台灣生產稻米年產值約三五○億,據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計算,若將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文化價值及景觀計入,這些「非市場財產值」總計超過兩千億,國內卻極少關注各類作物背後的附加價值。
有機農業絕非一蹴可幾,但環境正在受傷、土地發出求救,從慣行農法跨入有機農業,卻是那麼遙遠的距離時;在這之前,如何提供誘因,增加行銷與品牌管道,讓農民嘗試轉為「無毒」農法,民間已在嘗試帶入生態概念,提出另一項選擇。
相關新聞
台灣篇/全台農地 土壤正在「慢性自殺」
2014-08-04台灣篇/手工除草救地 撿福壽螺餵鴨除害蟲
2014-08-04台灣篇/水田溼地 挖生態池讓土地活過來
2014-08-04台灣篇/借鏡日本 友善土地…慣行農法該改了
2014-08-04名家觀察/里山不是夢…日農民做得到 台灣呢
2014-08-04日本篇/無農藥減農藥復育農法 豐岡白鸛再現
2014-08-04日本篇/生物認證 白鸛清酒名聲響
2014-08-04日本篇/針江聚落 人、魚、田共存共生
2014-08-04日本篇/綾部小鎮 市長拉青年回農村
2014-08-04日本篇/一念留住白鸛飛田
2014-08-04採訪側記/日重產地標示 為農民辛勞說「故事」
2014-08-0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