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輕搶水 學者憂冬季用水戰爭
張子見說,近幾年,從表面數字看來,雲彰地區地層下陷的速度減緩、面積減少,官方就沾沾自喜認為是政府採取的封井等措施有效;其實關鍵原因是大城一帶地層下陷多年,早已壓密到無法再下陷。他提醒水利單位應注意二林、土庫等地,也開始受地層下陷之苦。
針對雲彰地區地層下陷的原因,張子見說,主要原因之一是集集攔河堰阻斷水源,使雲彰地區地下水得不到補充。這種情況在夏天豐水期還好,但一到冬天枯水期,集集攔河堰拚命攔水,但九成以上供應六輕使用,當然會加重地層下陷。他建議台塑集團,應用海水淡化、尾水再利用方式自籌水源,才可使地層下陷減緩。
張子見也建議,在林內、二水、溪州等地闢建人工湖,平時儲水供民眾使用,湖水下滲作用也可回補地下水,減緩地層下陷速度;此外還可把八寶圳的水引入人工湖,採取「去水泥化」措施,讓灌溉渠道也成為地下水補充用水之一。
張子見說,水利署在溪州等地高灘地闢建人工湖並不恰當,因為高灘地的人工湖就算蓄了水,只會回流河川流掉,無助減少地層下陷。
長期以來,外界也常把雲彰地區地層下陷,歸因為農民超抽地下水,但張子見不認同。他說,多年來監測地下水發現,彰化大城的地下水位,未因農民抽取地下水有太大變化。據他研究,彰化大城地層下陷應是受到東部造山運動影響,東部地勢墊高、西部沿岸下陷,使濁水溪南北出現地層下陷的自然現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