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檢驗深度對談 顧瑋:價值才是戰場
由立委余宛如辦公室主辦的「國會咖啡館.社創新思維」系列活動,於今(24)晚推出第五場講座,邀請臺灣好食協會發起人顧瑋及食安立委吳焜裕,就食品檢驗和廠商自主管理的議題進行深度對談。
作為一個小農經營者,顧瑋認為「價值才是戰場」。她重視品牌的理念,只找願意配合的農友合作,並以公平合理的價格收購。以油品為例,顧瑋要求農民需將花生曬到正確含水率、並用低溫培炒,減少產生黃麴毒素和毒物的可能。「這是自然農法與慣行農法不同之處,產量掉、就必須用價格補,但對品質的要求不能降低。」
何謂好的食物?顧瑋說,「安全的、營養的、美味的,就是好食物。」而為了將好食物銷售出去,從早期慣用的悲情訴求,到後來不斷思索主打在地的初衷,漸漸讓好食物成為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顧瑋說,這是一段不斷嘗試和自學的漫漫長路。
秉持著對臺灣在地食材的熱愛,顧瑋先後創辦了在欉紅、臺灣好食協會、不二味、土生土長。顧瑋認為,不論是大農還是小農,要先清楚自己的定位,為了與大廠區隔,她對品牌的設定是「無農藥、無化肥」。且基於永續原則,顧瑋也認為「節制」是很重要的概念,她說,取用食物方式,決定你對待土地的方式,業者必須量力而為。
立委余宛如表示,對於規模小的食品生產者,政府應培力而非強制管制。然而,食品安全若只有政府的末端檢驗,不可能解決問題,必須靠各通路跟民眾共同參與。
立委吳焜裕則提到,臺灣存在重複檢驗以及檢驗公信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必須強化業者與業者、業者與政府、業者與消費者間的信任,才能節省不必要的成本。
臺灣現已於103年確立三級品管原則,依廠商規模與生產條件,分成「業者自律、機構驗證、政府稽查」。兩位立委也一致認同,臺灣未來可學習歐盟公開透明的品管制度。余宛如也強調,食安體系應做分流管理與分級,才能減少對食品業者的壓力,讓效益發揮到最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