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篇/扶植vs.束縛 社企家摸索斷奶
2014-05-26 00:00:00聯合新聞網 / 聯合報特派記者黃驛淵/首爾報導
朝鮮時代的走路商人, 稱為「Bangmul」,背著雜貨到各村莊兜售。二○一一年,廿九歲的印在明與一群青年朋友也組成「 Bangmuldan」團隊,效法走路商人精神,開始在城市各個角落巡迴舉辦「月亮市集」。
「你記得小時候與鄰居玩的時光嗎?」印在明說,月亮市集想讓居民找回公共性與認同感,藝術家可表演、販售商品,解決生計也推廣社企價值。
南韓愈來愈多青年創業即創立「社企」。政府的認證制度嚴謹,符合部分資格者可先認證為「預備社企」;不論社企或預備社企,都提供諮詢、財務等支援。
音樂教育社企「EduChestra」二 ○一一年底通過認證,提供低收入戶等弱勢學生學音樂的機會。創辦人、卅七歲伸縮喇吧手申尚勳坦言,當初因政府補助人事成本才創業,至今仍虧損,父母要他乾脆回家做生意。
他說,政府像雙面刃,沒補助難起步,但繁瑣規定綁手綁腳。申尚勳開發「速成班」,主打一個月快速學會樂器,頗受好評;把九九乘法編成音樂劇校園巡迴,拓展財源。以前他一心想賺錢,這幾年從教學體悟到,「做事開心快樂,成就自然跟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