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篇/政府帶動 48hrs找到社企夥伴
在新加坡,號稱可在四十八小時內找到合作夥伴,開展社會企業。
因為新加坡政府是推動社會企業搖籃背後的那隻手。強大的政府力量,在市區精華地段切割出烏節路附近的空地,興建社企搖籃「SCAPE」股份有限公司;對街又是「國家青年委員會(National Youth Council)」讓出的兩個樓層,提供民間的「THE HUB SINGAPORE」當作有志在社企領域創業者的共同工作、發想空間。
政府扶植 青年就業更多元
新加坡政府關心的是「就業問題」,如何藉由扶植社企,讓青年就業更多元。沒有固定的社企模式、沒有社企的僵硬定義,也是新加坡社企發展的特色。依周士錦的看法,「因為社企還在變化」。
出借場地 培養社企創業家
SCAPE大多是新加坡青年租借場地,開展自己的社企,最後成為社企創業家。新加坡土地珍貴,並非每個想創業的人都找得到門路及資金。在SCAPE,社企創業青年可以先從租金低的外圍開始設立小型攤位,站穩腳步後再挑戰較高租金、長時間經營的固定式社企櫃位。
THE HUB SINGAPORE本地人占一半,其餘是曾在國外開展過相關社會型企業的社企業者,返回新加坡以此為基地,吸納更多有志同好,並發掘潛在資金來源,整合出「一加一等於三」的力量,推動地區性、國際性社企,工作範圍包括東南亞國協(ASEAN)各國。
經理杜雪敏說:「在THE HUB,三成是網路通訊業者或是電話行銷人員,另三成的參與者是創意發想、負責設計;其餘是主辦活動、卻又難以歸類的參與者。」
在這裡號稱可在四十八小時內找到合作夥伴,落實社企創意點子,他們憑藉的是每月至少十五個活動,以及廿三位社企導師提供的經驗講座。
有政府幫忙,社企發展經費不是大問題。以THE HUB SINGAPORE為例,租用辦公室兩層,房東是新加坡「全國青年理事會」。此外,星展銀行也提供補助;另有會員收費或場地出租收入,去年營業額已達初成立時的十倍。
關心弱勢 用創意創造就業
新加坡社企協會執行長奧思曼(Alfie Othman)說,大部分新加坡社企致力「創造」被忽視的就業機會,新趨勢是用「創意」解決政府或私人機構忽略的社會問題,如發展自閉症患者專用的「氣壓式擁抱衣」的T.Ware公司。
周士錦表示,投入社企需要的,不只是錢,還要有其他資源,及有意義的「連結」。奧思曼說,一般企業想投入社企,SEA為協助他們找到需要幫助的人;若是慈善組織,想進階到社會企業,SEA會找到企業經營專家為組織或個人提供經營技巧及相關經營管理知識。
不同社企 負責部門也不同
新加坡政府推動社企搖籃的那隻手也相對靈活,不同的社企議題由不同的政府部門負責;與青年創業有關的就由青年體育部協助,與弱勢團體或老人議題有關,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負責。任何社企經營,都有政府積極參與、輔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