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社企好驚豔 靈感創意源自台灣
台灣社會企業圈近來積極向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國「取經」,但其實不少香港社企「原創概念」來自台灣,許多香港人也推崇台灣非營利組織「百花齊放」,是推展社企絕佳環境,只要建立好的商業模式,就能發揮最大效果。
弘道不老騎士 啟發高齡體驗
該團隊最初就是看了台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拍攝的紀錄片「不老騎士」,深受啟發。
而且「歷耆者」創辦人當年創業前,還曾到台灣考察,發現台鐵員工會試穿「老人裝」,以此測試相關設施是否符合老年人需要。他花了數萬元在台灣訂購相關裝備,將此「體驗活動」帶回香港,轉換成營利模式。
台灣人說故事 香港人收穫多
陳智遠還在部落格上讚賞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找來長住北投的作家雷驤、歌手雷光夏「父女檔」為大家「說故事」。他們精選了一百零一個故事,只要付費,故事就會傳送到手機裡,讓遊客「用聲音認識北投」。
陳智遠說,台灣人懂得發掘、訴說自己的故事。「不是機械式把故事收藏在博物館,而是滲進每個角落,讓人感受到每個地區的人文脈絡」。
他帶著滿滿收穫回香港,把這些人文觀察融入文化導覽安排中,說自己的「香港故事」。
黃英琦舉台灣「肯夢」創辦人朱平為例,他提倡的「50:30:20」法則,是在企業創立時就設定利潤分配方式:百分之五十用於投入企業「再發展」;百分之卅用於企業創辦人關心的社會議題或社會企業;百分之廿用於股東及員工間的分紅。
朱平主張,如果目前社企仍需政府、企業或私人捐助才能生存,不如建立「 Profits for Purpose Enterprise」(有更高目的之營利企業)的商業模式,把社企概念融合在企業經營中。
魏華星說,發展社企最好的「土壤」是人,吸引更多不同領域人才加入社企,才有機會建立一股潮流、趨勢,把整個社企市場大餅做大。
新加坡記者林以君/報導
新加坡社會企業家最常提起的,除了在新加坡創立社企的一步一腳印,還有他們很多靈感都源自於台灣。
「同時耍三顆扯鈴是很難的」,徐佳駿在台灣參賽時看到的是,十二歲的孩子就能同時扯三鈴,「台灣的小夥子,滿刻苦耐勞的。」
杰倫MV道具 更生人養家工具
朱銳雄成立「木箱鼓會社(The Cajon Society)」到感化院教邊緣少年打鼓,他在社區教老人家或巴金森氏症病患用雙手體會鼓聲下的心情律動。
他已在菲律賓有製鼓工廠,未來,他希望能讓新加坡更生人參與製鼓,藉這份工作養活自己。朱銳雄說,木箱鼓不僅是一種樂器,也可以是家裡的擺飾,透過不同的手拍打、敲擊,木箱鼓是溝通的工具。
朱銳雄也曾與台灣的箱鼓同好聯絡,發現製鼓手藝最好的還是台灣,台灣製鼓的精細手藝更能發揮木箱鼓的特色。
成果秀出來 非主流找到價值
新加坡過去缺乏具有足夠號召力的運動代表隊,可以凝聚全民集體情感。劉慶權分析,新加坡年輕人最大挑戰是,在極端競爭的主流教育文化下,人際嚴重疏離,「不是你不夠好,而是沒有別人好」。
新加坡精英至上的教育,將人不斷地淘選、分流;無法完成正規學業的年輕人都被認為是「活該」,差人一等。劉慶權說,舞蹈學院讓非主流的孩子給自己打分數,找到自己的價值。
劉慶權被台灣的舞蹈中心吸引,台灣的朋友告訴劉慶權,辦活動就要有「成果展」,而他在新加坡把成果展變成一個「秀」,一個能賺錢的秀。
劉慶權引進日本「Dance Delight」街舞大賽,在新加坡站三、四千人眼前出線的舞者可到日本參加觀眾高達一萬人的大賽,參與者只要花費不到一千元台幣的費用,就可以和上千人交流,這在新加坡是運動競賽無法產生的聯結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