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 社會企業的資訊尖兵
鎢絲交纏的燈泡,象徵串連,這是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的LOGO,創辦人兼總編輯林以涵一呼百應,從1人發想到現在近40位不支薪志工,以青壯年居多,他們利用工作空檔投入蒐集、翻譯社企資料,只為一個單純的理由:幫助更多華文世界的人認識社會企業。
大學唸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林以涵,在美國就讀公共事務研究所,此時一心想的是將來到非營利組織工作 。她曾到社企創投若水國際及美國1家提供非營利組織、社企、國際發展機構的顧問服務公司實習,讓她更瞭解社企的運作,累積龐大的資料庫。
林以涵想,若可以在工作之外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帶來的工作價值將不只是薪水而已。因緣際會之下,她與目前擔任社企流的諮詢顧問陳一強接觸,他們都認為,台灣沒有社企的資訊平台實屬可惜,激發林以涵創立平台的決心。
台灣社企平台 交流串連
相較歐美,台灣社會企業仍在發展中,因起步晚,能找到的中文資訊不多。林以涵為了分享國外社企案例,讓台灣社企有交流串連的平台,她創設「社企流」網站,於去(2012)年2月正式上線。
創設之初,林以涵從未想過可以一呼百應,陸續號召不支薪的夥伴加入,如今已達近40位志工的規模,如滾輪般不斷地加速出乎她意料之外。
她說:「後期的資源網站來自志工們」,林以涵說,他們放入社企基本定義以及國內、外不錯的案例,有興趣者除了可閱讀他們翻譯的中文案例、新聞,台灣社企的採訪內容,網站也邀請了社企實作經驗者撰寫專欄。
她回憶最初撰寫企劃書時,還曾訂下KPI(績效指標),包括「臉書粉絲團人數在2013年底達到5,000人、分享文章200篇…」等。
當下林以涵還覺得有些困難,但去年12月中就已達到目標,400多篇文章更超過預期數字。
林以涵表示,國外其實有很多類似社企流的網站,她因長時間觀看,累積許多想法,當她決定要成立社企流,就已經很清楚網站的架構內容,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社企流平台。
她說,台灣瞭解社企概念的人不多,許多社企團體難得交流,不清楚彼此的資源,她希望可以貢獻一己之力,讓社企流發揮將大家集合起來,互相瞭解、連結的功用,今年2月社企流舉辦1周年論壇,讓兩岸三地社企專家們齊聚一堂,達到交流目的。
社企流編輯陳玟成是林以涵政大公行系的同班同學,也是社企流核心成員之一,他去年7月離開人人稱羨的科技業,目前於社會企業黑暗對話擔任業務,同時他也在社企流編輯組擔任英文編輯,舉辦實體活動時負責總召的工作。
陳玟成表示,他以前就關心社會和公共議題,但並沒有實際行動;在科技業上班時,林以涵曾邀他聽社企相關演講,讓他對於社企有初步的概念,2011年底林以涵希望成立社企流,詢問陳玟成的意願,他答應利用工作空檔協助建置平台,去年2月上線後更協助社企流添增文章。
熱誠志工 無私奉獻投入
他說自己藉著網站吸收國內外社企資訊,以及各國社企發展狀況,加上現在工作的黑暗對話屬於跨國社企,這些過程讓他培養出趨勢的敏感度,藉著社企流更能傳達大眾關於社企創業或創新的精神。
對陳玟成而言,社企流後來的熱烈迴響也超乎他的預期,因為大家的出發點都不是為營利或出名,只因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認同社企的點子和其創新的想法,單純地想做對社會具正向力量的事情。
他也表示,大學時曾想投入非營利組織(NPO),但後來他希望等經濟狀況穩定後再做公益這一塊,但是出社會工作後,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就感,直到接觸社企資訊後,發現國外經營社企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做公益的同時也能賺取應得薪水,希望將這個概念鼓勵更多人加入,他的方向感也愈發明確。
林以涵說,志工們平常都有各自的課業或工作,無法像全職人員長時間幫忙,未來她希望調整工作細部,讓社企流運作更順暢;陳玟成表示,將社企傳播理念的工作做好是團隊內部共識,不過他們期許自己能讓內容更簡單易懂,文章的翻譯更平易近人,讓更多民眾透過文章認識社企。
陳一強提到,社企流屬於跨界平台,以全志工的方式蒐集資訊,讓社企不再單打獨鬥,他相信未來他們能做到「台灣不能沒有『你(社企流)』」的高度。
林以涵認為,一件看似困難的事,經由熱誠投入運作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許多資源都可相互連結,她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況且看到每天各組志工翻譯、採訪、經營社群,她沒有資格說放棄。「我從未想過放棄,就覺得這輩子會一直做下去」,此語道出許多社企流志工的心聲。
相關新聞
「零時小學校」 科技找教育新解方
2020-02-26社企送暖 特殊童上學無礙
2020-02-22偏鄉童識字挫折 二十萬獎金找解方
2020-02-22挽救貧富差距 社會價值國際年會12月首度來台
2019-11-04印度社企發明免電烘乾機 搶救上萬農家生計
2018-10-19推動社企 立委建議增納「兼益公司」
2018-05-10公司法修法公聽會 與會代表喊「減法」不應是加法
2018-05-10公司法修正案今審查…立不立兼益公司專章 兩派角力
2018-05-10回響/物理治療師首創網站「輔具家」 線上58篩選合適輔具
2017-12-172017回響/本報願景工程 資助農業社企團隊
2017-12-17回響/全球最大社企育成機構 阿育王基金會首度來台
2017-11-24回響/蕭新煌:社會企業可以賺錢 不可營利
2017-09-07回響/宋文琪投入社企 推圓夢百寶盒
2017-07-27回響/企業留才 先打造愉悅職場
2017-05-20回響/企業留才 別把員工當賺錢工具
2017-05-20回響/行動菜車 農村到都市的任意門
2016-11-21回響/離地籃耕 頂樓變田園的綠魔法
2016-11-212016回響/從燒光戶頭到提供認股 小夫妻攜手助小農
2016-11-21回響/社會創新基金總監:草根組織 最清楚社會問題
2016-09-27回響/稻田裡的餐桌創辦人:創業法令應放寬
2016-07-25回響/我推公益公司法 美專家按讚
2016-07-23回響/全球逾500投資者 要「與社會共好」
2016-05-25回響/亞洲慈善事業領導者齊聚香港 分享社會投資市場
2016-05-19回響/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 411萬總獎金等你拿
2016-03-22回響/跑馬、踩高蹺、挑戰拉二胡…82歲愈活愈有趣
2016-03-05回響/社企流活動開跑!城鄉、銀髮、食農 這些您了解嗎?
2016-03-04回響/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15家長創社企逆轉教育
2015-12-21回響/遊民自我肯定 譬喻「魚菜共生」
2015-12-18回響/多家社企共組發展聯盟 以變型鐵金剛精神推動社會企業
2015-11-09社企介紹/光原:你享用有機蔬果,我打造希望部落
2015-09-17社企介紹/勝利琉璃:身障Xman化身琉璃魔術師
2015-09-17社企介紹/黑暗對話:你的黑暗,我的力量!
2015-09-17社企介紹/大誌雜誌:讓街友一秒變老闆!
2015-09-17回響/馮燕:集中資源 讓民間推動社企
2014-09-27回響/青年農夫耕耘公益 播種台灣創新
2014-04-13回響/海洋在招手 青年返鄉要讓漁村變好玩
2014-02-17回響/海大生創業「漁翁得利」 推動漁村改造
2014-02-17回響/業者看法 有的叫好 有的擔心方向狹隘
2013-12-27直言集/社企需要協助 不是贊助
2013-12-27回響/公益信託 也能資助社企、促進就業
2013-12-2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