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式育才 技職教育找回身價
一九九四年八月,台北工專升格為台北技術學院,由原本只招收五專生、二專生,改為招收高職畢業的四年制大學,三年後又升格為台北科技大學,陸續增設碩博士班,和一般大學的分野,逐漸模糊。
台北工專和中華民國同年誕生,是昔日五專龍頭,畢業生訓練扎實,一向受業界好評,其中不少校友創業當老闆。
台北工專改制科大時,等於宣告五專的「美好時代」,走入歷史。教育部自一九九六年起,全面開放五專升格技術學院,短短六年內,專校從七十所銳減為十五所;大學(含學院)從六十七所倍增為一百卅九所。如今全台只剩十四所專校,幾乎都是護專。
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是台北工專校友;他回憶,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台灣經濟繁榮,專科已難招到最好的學生。「當年改科大,其實是不得不改。」
姚立德說,台北工專原本只有十個科,過了廿年,北科大有十九系、廿六個碩士班、十七個博士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九成六。但大量增聘教授後,校方也發現,有些人會寫論文、做研究,卻缺乏實務經驗,無法教學生動手操作。
驀然回首,姚立德說,北科大在「技職學術化」的過程中,逐漸喪失培養學生實作能力的傳統。
專科快速升格技術學院、科大,提供大量升學名額,誘導高職畢業生一窩蜂考四技。
姚立德感嘆,許多台北工專時代的校友,最近想從大陸回台設廠,卻發現缺工缺得很厲害,製造業中級技術人力出現嚴重斷層。
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當過國科會副主委、政務委員及工研院董事長;他說,技職教育要找回身價,可採「校外實習、協同教學、校外研習」三個策略,讓學生提早了解企業運作,適應企業文化;也可請產業的業師到校協同教學;以及送老師到產業界蹲點學習等。
姚立德以北科大為例,幾年前他當教務長時開始推動「雙師計畫」,讓各系視教學需求,不用透過教評會三級三審制,可直接向教務處申請聘請來自產業的老師,和教授協同教學,增加學生實作能力,這制度後來被教育部推廣到全國。
北科大也將校外實習,列為各系必修課,畢業前至少實習兩個月。
姚立德說,教育部近年來已授權部分大學自審升等、試辦自我評鑑,北科大兩年前就已改變升等制度,依學術成果升等的教師,研究項目的指標,論文只占七成,另三成要看產學合作能量;也可直接用技術報告,取代論文升等。
如今少子化,三年後大學新生來源將減少五萬人。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建議教育部,未來要多推「訂單式的人才培育方案」,例如由高職、科大和企業合開「三加四學程」,即根據產業用人需求,引進業師,量身訂作七年一貫課程,高職教基礎課程,直升科大後,教進階課程加上實習,畢業後可馬上就業,不用再訓練。
姚立德、楊朝祥都以中華科技大學為例;該校創設航空學院,也開設「航空維修產學專班」,招收高職學生,既為航空業培訓人才,也為學生找到出路,很受歡迎。
楊朝祥還主張,碩博士學位應分類,未來打算到業界研發創新的技職研究生,課程要更實務,也可以技術報告取代論文。
姚立德說,更重要的是,政府應針對未來產業發展,通盤規畫一般大學、技職校院需要那些人才、需要哪些職能標準;同時讓專門行業一定要證照,鼓勵技職生取得一技之長,讓「行行出狀元」這句話,不會成為空談。
◎數字看技職教育
‧1996年開放升格後,專校從70所→14所
‧高職生升大學比率,20年來由14%→82%
◎可行的解方
‧校外實習、業師教學、蹲點研習
‧3+4七年一貫學程,高職直升科大加強實習
‧評鑑納入產學合作能量
相關新聞
回響/高教鬆綁 先破私校緊箍咒
2017-08-19【三部曲:高教轉骨】導讀
2017-01-11回響/大肚山下寫傳奇 上銀人才自己教
2015-02-01回響/肯學不怕髒 大四生當「黑手」
2015-02-01回響/上銀董座:都是富人念台大 台灣有什麼希望
2015-02-01回響/產學攜手 在學算年資
2015-02-01回響/技職攜手企業 教室→職場直達車
2015-02-01回響/賣身契No 業界開價留才
2015-02-01回響/保留學籍 台科大新鮮人先拚工作經驗
2015-02-01回響/扭轉升學掛帥 教部補助看就業率
2015-02-01技職教育 擦亮瑞士精品招牌
2013-09-10鐘表學校畢業 比拿大學文憑難
2013-09-10產學創新不自傲 鐘表谷領導精密工業
2013-09-10大學關一半 高教問題減大半
2013-09-10培養人才企業扛責 華航去大學獵才
2013-09-10台科大校長:別急著升學 愈早就業愈好
2013-09-10北商校長:技職 非二流學生在念的
2013-09-10堅守師徒制 高工磨出一片天
2013-09-09訂單式育才 技職教育找回身價
2013-09-09高職生拚大學 業界嘆自廢武功
2013-09-09被學歷綁架?高職生:求職怕沒門票
2013-09-09法國廚校學費百萬 還要排隊
2013-09-09法國學甜點、時裝…入門先教學生務實
2013-09-09空中巴士海外設職校 訂作人才
2013-09-09回響/高教轉骨避海嘯 美和科大借鏡
2013-09-06法國高等學院 培養菁英的搖籃
2013-09-03每月26K獎助學金 巴黎名校搶走台大人才
2013-09-03法國菁英學校 安排四星上將教父
2013-09-03瑞士聯邦大學 推動前進的心臟
2013-09-03放眼全球 瑞士職校畢業生最有競爭力
2013-09-03實習加持 瑞士大學剛畢業可月賺180K
2013-09-03回響/曾志朗:明星高中應向家長籌資源
2013-09-03台灣廉價菁英教育 削弱競爭力
2013-09-02「博雅」實踐者 腳踏文理多條船
2013-09-02德國大學生 企業實習列必修
2013-09-02南韓打造諾貝爾夢 砸錢不手軟
2013-09-02頭頂三星光環…企業要什麼 成均館就教什麼
2013-09-02浦大敢投資 師生比約一比三
2013-09-02大學高學費 南韓1年700億補助窮學生
2013-09-02回響/李家同:廣設大學是錯誤
2013-08-2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