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志金屬…智造出擊 攻高階零件
青志金屬成立於1980年,總部位於台灣粉末冶金的重要聚落苗栗,是台灣最早成立的幾家粉末冶金企業之一。多年來不斷取得各項認證並引進新式機台,嘗試打進附加價值更高、技術更艱難的中高階零件市場,如今更走向自動化、智慧化和數位化,是台灣第一家進駐新竹科學園區的粉末冶金業者,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的重要標竿。
粉末冶金是以金屬粉末作為原料,經過模具壓製、高溫燒結、熱處理及後期加工,製成各式各樣的零件。青志製作過的零件高達上萬種,較常生產的也有3,000種,包括日本車廠Nissan、Mazda的引擎傳動零件、德國大廠的風力發電機聯軸器,以及Canon的數位單眼相機不銹鋼轉接環,都是青志的主力產品。
談起創業之初,董事長劉政慶回憶說,當年三個弟弟相繼退伍後,四兄弟共同到台北打拚三年,和姨丈學做磁鐵、電爐,因此習得一技之長。1980年,兄弟們回到三義老家,就用學到的技術開啟粉末冶金事業,把家中長輩留下的碾米廠逐漸改造,成為現在青志的企業總部。
當年青志先是製作電風扇用的含油軸承,因為市況空前火熱、電風扇大賣,「根本沒有什麼品質,只要不要落差太大,幾乎做出來,就能賣出去,」不過,劉政慶與弟弟們並未因此懈怠,從1984年就開始導入生產機械五金零件,讓產品更為多元;三年後,青志第一次擴廠、引進750噸成型機,正式搶進汽車售後服務(AM)市場。
1990年代,青志提升大型運輸工具零件、氣動電動工具、機械五金等產品出貨量,其中汽車零件含AM市場最高曾占到六成營收,至今都還是青志重要的產品種類之一。
2000年後,青志先增加後加工業務,向產業鏈下游擴張事業版圖,形成有模具、壓製、燒結、加工和檢測的全製程垂直整合;接下來,陸續拿到TS16949、ISO 9001等認證,引進多項新型機具,切入更高階汽車零件和單眼相機轉接環產品。
多年來,青志始終維持產品、客戶多樣化策略,因此不論是過去的能源危機,或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顛峰期間,對青志造成的影響都相對較小。劉政慶也指出,青志「一直把低單價產品轉掉」,改善產品組合,同時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
為了進駐竹科,青志設定完整的發展藍圖,儘管曾被人質疑「青志可以進駐銅鑼園區嗎?」但劉政慶表示,粉末冶金屬於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如果不投入資本結合新科技、走向數位化,將永遠只能待在中低階零件市場。
青志目前正在籌劃位於竹科銅鑼園區的銅科新廠,是在去年初通過經濟部中小企業加速投資方案,獲得核准12.8億元補助,建坪達9,772坪,樓高四層,結合智慧製造、系統整合、自動倉儲、3D列印、精密加工、車銑研磨,並全面整合成為智慧產線。更重要的是,新廠預計帶來超過100個工作機會,要招攬自動管理、程式、機械手臂、自動品管、系統維護等領域的高階人才。
研發方面,青志每年研發費用約占營收的5.5%,並爭取到經濟部工業局CITD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的研發補助經費,以及科技部RAISE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順利招攬材料專家,加強研發能力。
此外,因為粉末冶金產業相對較小,許多外購資訊系統都要經過大量修改才能符合使用需求,因此青志未來將逐一開發自有系統,並擴編所需的資料搜集與IT人員。
對於發展目標,青志提出深耕人才職能、開發國際市場、數位轉型、產業升級及產業高價值化等,期望打入高階關鍵零組件市場,帶動中階現有產品交叉銷售,成為全球客戶粉末冶金關鍵零組件的研發和客製化設計首選夥伴。
青志金屬小檔案
資本額:8,000萬元
成立時間:1980年
主力產品:車輛、氣動工具、3C產品、綠能設備等粉末冶金零件
競爭優勢:產品多元、不偏重單一客戶,具營運韌性,擁有模具、壓鑄成型、燒結、加工和檢測等上下游製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