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山林自然資產 為自己更為千秋世代
20年前,9月21日深夜1點47分,芮式規模7.3的強震,在台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齊柏林導演在921後,立即安排飛行,拍攝他所看見的。25年不間斷的紀錄,對照出台灣土地的美麗與哀傷。
值此時刻,願景工程的合作夥伴—齊柏林基金會—邀請13位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國土開發、保育、社造等角度,提出叮嚀與建議。
詹順貴/
本全律師事務所 負責人
前環保署副署長
雲林古坑的草嶺風景區,是台灣少見以崩山、崩谷、斷崖與峭壁聞名的風景區。區內的草嶺潭,則是由地震或颱風暴雨,造成崩山堵塞清水溪上游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它的演替,正呼應了風景區上述特色。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頁記載,草嶺潭總共歷經4次堰塞與潰決:第1次1862年因嘉南大地震導致山崩而形成,1898年潰決。第2次1941年12月17日發生嘉義大地震,因山崩所堆積的土石壩體高70公尺;1942年8月10日豪雨不斷,再次山崩,將原有壩體堆高至170公尺。1951年5月18日潰決,造成下游百餘人死傷,約3000公頃農田受損。第3次1979年8月15日,颱風豪雨造成山崩而再度形成,但因上游豪雨不斷,8月24日即潰壩,並沖毀下游數座橋梁。
第4次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造成春秋斷崖上方山頭順著原有滑移面崩滑阻斷清水溪,第4度堰塞成潭。報載當時台灣省水利處估計蓄水量約當時石門水庫。2001年先後遭遇桃芝颱風與納莉颱風豪雨侵襲,造成嚴重淤積;2004年7月2日敏督利颱風暴雨,再次沖刷大量土石入潭,並沖毀壩體。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草嶺潭從生到死,最長有36年,最短卻僅有10天。但在142年間,卻已歷經4次自然輪迴,很像現今頗為流行的縮時攝影,並曾引起美國、瑞典等國家研究人員注意,來台勘察。於堰塞湖形成期間,在國內也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旅遊欣賞。但縱使如此,單看文字的敘述性描述,恐怕仍難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所幸,第4次演替,有齊柏林先生的努力,提供了可以前後對照的完整空拍畫面,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土石崩滑堆積、堰塞湖的積蓄與潰決等演替情形,不僅更能想像大規模走山時的可怕景象,也可以更具體領悟大自然的威力與人類的渺小,讓我們有機會反省,知道應該改變。
「哲人雖已遠,典範在夙昔」,齊柏林先生的《看見台灣》鉅作,曾經改變台灣社會、政府。但面對更趨極端的氣候型態,立命在高天然災害風險的海島台灣,我們還必須做得更多,改變更多。很高興基金會將繼續齊先生志業,持續進行空拍影像紀錄;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現在起,開始愛護山林,保育野生動物,節約能源與用水,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做好垃圾分類回收。不為自己,也為子孫。
相關新聞
「來自齊柏林的叮嚀」論壇9/20登場 面對台灣土地真相 我們準備好了嗎?
2019-09-19珍視山林自然資產 為自己更為千秋世代
2019-09-19霧峰林家花園修復 空拍圖帶來宏觀的視覺突破
2019-09-19以對土地的愛 回應曾經短暫而巨大的存在
2019-09-19豐原、記憶、921
2019-09-19面對真相展開行動 才是友善土地的開始
2019-09-18偶然?宿命? 避險才是求生的不二法則
2019-09-18地震撕裂大地 喚醒國人疼惜土地
2019-09-17從九九峰看自然生態系的演化與恢復能力
2019-09-17「南投-九份二山」空照圖 多元教學教材
2019-09-17「人」才是國土侵蝕的關鍵角色
2019-09-16921的集體記憶與重新出發
2019-09-16紀念專文不只是紀錄,更是島嶼的記憶
2019-09-16逝世周年前夕齊柏林基金會成立 好友:他正在天上飛
2018-06-08齊柏林逝世將滿周年 兒子聽到這句話好難受
2018-06-08影/齊柏林逝世屆滿周年 基金會成立延續看見台灣夢想
2018-06-08「看見台灣」續拍? 在找下個齊柏林
2018-06-06齊柏林基金會成立 「為留下的夢想打拚」
2018-06-06齊柏林紀念講座 陳文茜、李偉文開講 免費報名
2018-06-0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