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創新減塑行動
一次性塑膠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問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2019 年統計,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3 億 3 千萬公噸的塑膠,有 75% 最終成為塑膠垃圾,無法回收再利用,且有 1/3 直接進入自然環境中,造成永久性的塑膠污染。
有鑑於此,近幾年來,從民間組織、企業到政府,皆吹起減塑的號角,而大眾更將目光聚焦在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餐廳、便利商店等零售通路,期待這些企業採取永續行動。調查指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光顧實踐環保永續概念的店家。
進一步檢視零售通路的減塑行動,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20 台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指出,台灣 5 間大型通路光是自有產品的一次性塑膠提供量至少就有 22 億 6828 萬件,零售通路對於拋棄式塑膠的使用量逐年增加,相對於減塑的應對則著力太少。
許多零售通路的確想朝著減塑的目標前進,但牽涉到供應鏈的配合和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讓減塑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以討論度最高的生鮮蔬果為例,並不是所有品項都適合裸賣,像細嫩的葉菜類蔬果若少了包裝,容易因水分流失而降低新鮮度,一旦賣相觀感不佳,造成滯銷便成為通路的耗損,間接形成食物的浪費。
有些通路選擇完全去除蔬果包裝,將它們陳列在開放式的冷層櫃,並搭配噴霧設備,不時以此為蔬果降溫,維持新鮮度。這樣的做法雖然減去了包裝,但也會造成用電量增加與碳排放提升的副作用。
除了裸賣蔬果外,也有通路嘗試以環保包材包裝商品。例如,台灣蔬食通路「里仁」選用可堆肥生質袋包裝表皮細嫩的瓜果、及容易水分流失的葉菜。但是台灣目前尚未有可堆肥生質袋的回收機制,里仁便邀請消費者回收用畢的包材,統一集中送至合作的堆肥場,製成種樹用肥料。
不過,上述的回收流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回收機制、與堆肥場合作制定對應的配套措施,也需消費者願意改變購物習慣,要徹底落實並非易事。
雖然通路減塑挑戰多,但仍有不少通路在不同層面、運用不同的方式突破減塑遇到的種種難題。
行動一:從自身做起,盡量減少塑膠使用量
而生鮮超市「安永鮮物」,則從商品展示架著手減塑,他們選用奇夢籽社計的輕型展架——不但完全由再生塑料製成,更具備輕便、易組裝、可重複使用等特性,能依照需求變更不同陳列方式,取代生命週期較短的商用展示架。
行動二:轉彎思考,不用塑膠的創新提案
在台灣,里仁提出「乾式設計」提案,將難以去除塑膠包材的洗髮精與潤髮乳,改為可使用無塑料瓶罐盛裝的洗、潤髮皂。
在國外,瑞典連鎖超市 ICA 則與荷蘭蔬果供應商 Nature & More 攜手合作,以雷射的方式取代酪梨和地瓜上的標籤貼紙,以減少塑料生成與二氧化碳排放量。
行動三:聯合消費者,向塑膠袋說 bye bye
面對消費者,時常會遇到民眾忘記自備購物袋,而必須向通路購買塑膠袋的情形。在澳洲便有多家通路發起「出借購物袋」運動,由民間組織「Boomerang Bags」將回收布料製成購物袋,並分配到合作通路中,供忘記自備購物袋的民眾使用、當下次購物時再歸還,相當便利。如今這套服務已遍及全球超過 900 個社區,顯示出該模式之成功。
當超市、超商和量販店成為主要的採購場域,通路商如何回應減塑風潮便相當重要。目前已有不少通路商開始採取行動,但在這條路上仍有許多困難待解,有賴企業持續研擬方案、展現減塑決心;消費者則從自身做起,支持並響應通路的減塑行動,才能一起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社企流網站讀者投書,更多社會創新創業資訊請上社企流。
相關新聞
美將重返巴黎協議 日韓奔碳中和 台灣恐缺席全球減碳行動?
2021-01-05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創新減塑行動
2020-12-30你聽過「月經貧窮」嗎?──衛生棉互助‧脫貧‧姊妹力量
2020-12-15「在死掉的星球上,沒有生意可做」-- 企業如何為地球改變
2020-12-15今年颱風0登陸 中研院預估世紀末颱風數恐少四成
2020-12-08今天,我們來動物園看「人」
2020-12-04職場小變革,性別平等大前進 : 史丹佛大學的 SMALL WINS
2020-12-01這樣的綿羊「秀」,我們還要繼續看嗎?
2020-11-18微薄之力終能聚沙成塔 實踐永續的十種方式
2020-11-04海水好熱! 環資調查:墾丁合界珊瑚過半白化 深至十米
2020-10-23線上看診比購物更夯 疫情讓科技成長照新解方
2020-10-06高中女生記錄老街區新生 新聞獎初試啼聲奪兩獎
2020-09-29疫情反思 全球最大冒險旅遊公司:重建對人和地球更好的旅遊
2020-09-18COVID-19 疫情下的性別不平等
2020-09-11報復式出遊不如永續旅行 讓回憶深入地方肌理
2020-09-11高雄少女失蹤案背後 是數位性別暴力的巨大黑影
2020-09-02從新銳斂財導演到離島偏鄉教師─陳蔚慈
2020-09-01胖子之大,何處可容身?
2020-07-23胖,又怎樣?
2020-07-23生在香港九七
2020-06-19我們一起坐在這裡的理由:台北車站移工群像
2020-05-22比抗疫更艱難的街友求生記
2020-04-23病毒來襲,囤貨之必要 荷蘭人自制「停止倉鼠行為!!」
2020-03-16是歧視口罩?還是歧視亞洲人?
2020-03-12外勞怎麼都在直播?— 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2020-03-09不被看見的乖小孩:那些被忽略的障礙者手足
2020-03-05後記— 從外勞直播看疫情裡的移工處境
2020-02-29不願讓你吸二手菸 但我無處可去
2020-02-24拓展視野 願景工程推出多元精采內容
2020-02-21橋斷了,然後呢? — 剖析橋檢制度困境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上)-美國免費診所的移地觀察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下) 從美國經驗回望台灣 如何善待失聯移工的健康
2020-02-2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