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颱風0登陸 中研院預估世紀末颱風數恐少四成
今年至今都沒有颱風登台,距離上次全年都沒有颱風,已時隔56年。
中央氣象局紀錄,2020年颱風生成數量為22個,台灣僅對5個颱風發布警報,其中只有1個颱風有發陸上颱風警報,最終還是沒有登陸。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中央氣象局科長陳孟詩及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等專家解析:為何今年颱風不登陸?這將是長期趨勢嗎?對台灣有何影響?
Q1為何颱風不登陸?
陳孟詩
今年沒有颱風登陸,7月甚至整個西北太平洋沒有任何一個颱風生成,主要原因就是太平洋高壓偏強,抑制了對流發展。太平洋高壓偏強其中一個原因與正在發展的反聖嬰現象有關,反聖嬰現象會造成西北太平洋熱帶東風比往常更強,助長太平洋高壓的勢力範圍更往西擴展,使西南季風無法到達菲律賓東方海面,不利於颱風生成。另一個原因則與印度洋海溫有關。簡單來說,印度洋海溫偏暖會使當地對流發展旺盛,暖濕空氣上升至高空後往水平方向外流,其中一支下沉氣流抑制了南海對流發展,同樣也助長了太平洋高壓勢力向西擴展。
印度洋海溫因全球暖化呈現長期上升的趨勢,剛好與太平洋高壓向西擴展的長期趨勢吻合,換句話說,全球暖化可能是太平洋高壓增強的重要影響因子。
今年到11月底止,西北太平洋上已經生成22個颱風,與歷年同一段時間颱風生成的平均值(約24.5個)相近。至於颱風中心為什麼沒有登陸臺灣,純粹是因為颱風生成後,當時太平洋高壓的所在位置,剛好不利颱風登陸臺灣罷了。
許晃雄
今年颱風生成數量有22個,比起2010年14個颱風與1998年16個颱風,不算是颱風極少的年份。但是,若以颱風活躍度來看,到2020年11月18日為止,氣旋能量指數(註)僅約長期平均的55%。表示今年颱風數沒有明顯降低,但整體活躍度極低。更特別的是7月無颱,且直到11月都無侵臺的颱風。(註:氣旋能量指數(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是以颱風最大風速平方乘以颱風天數的累積動能。到2020年11月18日為止,累積能量為148.5×10(4次方)海哩平方,僅約是長期平均值271×10(4次方)海哩平方的55%。)
今年獨特現象是6到10月,每個月份的西北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都非常強,且往西南延伸至原本被季風槽(容易形成颱風之處)盤據的菲律賓海,持續長達5個月,極為罕見。季風槽是指夏季北半球吹起西南季風,和太平洋高壓所帶來的東風或東北風相遇,有大量水氣輻合,容易形成颱風。
在副高壟罩下,菲律賓海的大氣非常穩定,對流不活躍、雲量少、風弱,大氣從海洋取得的能量少,加上海表面吸收較多太陽輻射,海水溫度因而升高。同時今年夏季,北印度洋海溫破最高紀錄,入秋以後反聖嬰形成熱帶東太平洋低海溫,都可能是2020年持續維持強副高的驅動力。
Q2侵台颱風數減少,會是長期趨勢嗎?
許晃雄
上一次無侵臺颱風是1964年的反聖嬰颱風季,因為強勁的高壓盤據了臺灣東方整個北太平洋,夏季期間引導颱風往北移動,秋季則往西移動,與2020年情況類似。1941年也是無侵臺紀錄,原因與其他年份不同,是太平洋高壓偏弱且偏東北,菲律賓海一帶導引氣流弱。2018年僅有1個侵臺颱風在臺灣北方海上擦邊而過,影響臺灣甚小,原因是副高異常偏北,颱風一生成常被引導直接北上,導致當年有10個颱風侵襲日本。2019年雖然有3個侵臺颱風,但多是外圍環流影響臺灣,災情不嚴重。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利用高解析度的全球大氣模式,模擬21世紀末海溫升高的情況下,全球颱風的可能變遷,發現在熱帶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海溫暖化的影響下,西北太平洋颱風數量可減少高達40%,但是強度增強。其他研究利用該模擬結果也發現,影響臺灣的颱風數將大幅減少,但颱風雨量可增加40%以上。預估未來旱澇現象將更頻繁發生,今年正在發生的缺水問題就是警惕,台灣需盡早做好面對氣候變遷的準備。
透過模擬,西北太平洋颱風數量減少可能是種傾向,但無法斷定是長期趨勢。因為大氣變化非常複雜,如2010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因反聖嬰現象只有14個,破紀錄新低,這幾年陸續恢復至平均值(25個左右),所以近兩三年侵台颱風變少的狀況究竟是特例亦或是趨勢,仍需有更多研究和觀察。
Q3颱風不登陸對台灣有何影響?
陳孟詩
颱風雖然會為臺灣帶來災害,但沒有颱風也不是件好事。臺灣主要的雨水來源為梅雨和颱風,每年濕季(5月至9月)和乾季(10月至隔年4月)的雨量佔全年雨量比,在北部為6比4,中部約為7比3,南部則高達9比1。換句話說,如果當年濕季颱風帶來的雨水不夠,接下來的乾季就有非常高的機會面臨缺水的風險,尤其是中南部。如果未來氣候變遷的趨勢仍然持續,意味著太平洋高壓偏強的機會增加,西北太平洋颱風個數減少的機會也會大幅增加。許晃雄
侵台的颱風數過多和颱風活躍度過強會造成水災、坍方、土石流等自然災害,過少及過弱則減少可用水資源,有旱災疑慮。2020年颱風與副高的異常現象與氣候變遷推估結果類似,但仍須進一步研究才能研判這些異常現象是否已經受到人為暖化影響。(本文經編輯編修和補訪,詳見原始全文)
相關新聞
氣候變遷頻傳大旱 農民成代罪羔羊
2021-03-02「旱」動農業 停灌政策未解之災
2021-03-02「人醜性騷擾」與真實存在的外貌問題
2021-02-06為了「節目效果」,我們都曾經是悲劇的目擊者
2021-02-05氣候行動不能等 台灣哪些企業率先啟動
2021-02-02焦慮世代的暖心陪伴—「溫度日記」讓你記錄最真實的自己
2021-01-28美將重返巴黎協議 日韓奔碳中和 台灣恐缺席全球減碳行動?
2021-01-05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創新減塑行動
2020-12-30你聽過「月經貧窮」嗎?──衛生棉互助‧脫貧‧姊妹力量
2020-12-15「在死掉的星球上,沒有生意可做」-- 企業如何為地球改變
2020-12-15今年颱風0登陸 中研院預估世紀末颱風數恐少四成
2020-12-08今天,我們來動物園看「人」
2020-12-04職場小變革,性別平等大前進 : 史丹佛大學的 SMALL WINS
2020-12-01這樣的綿羊「秀」,我們還要繼續看嗎?
2020-11-18微薄之力終能聚沙成塔 實踐永續的十種方式
2020-11-04海水好熱! 環資調查:墾丁合界珊瑚過半白化 深至十米
2020-10-23線上看診比購物更夯 疫情讓科技成長照新解方
2020-10-06高中女生記錄老街區新生 新聞獎初試啼聲奪兩獎
2020-09-29疫情反思 全球最大冒險旅遊公司:重建對人和地球更好的旅遊
2020-09-18COVID-19 疫情下的性別不平等
2020-09-11報復式出遊不如永續旅行 讓回憶深入地方肌理
2020-09-11高雄少女失蹤案背後 是數位性別暴力的巨大黑影
2020-09-02由生態導演到離島偏鄉教師─陳蔚慈
2020-09-01胖子之大,何處可容身?
2020-07-23胖,又怎樣?
2020-07-23生在香港九七
2020-06-19我們一起坐在這裡的理由:台北車站移工群像
2020-05-22比抗疫更艱難的街友求生記
2020-04-23病毒來襲,囤貨之必要 荷蘭人自制「停止倉鼠行為!!」
2020-03-16是歧視口罩?還是歧視亞洲人?
2020-03-12外勞怎麼都在直播?— 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2020-03-09不被看見的乖小孩:那些被忽略的障礙者手足
2020-03-05後記— 從外勞直播看疫情裡的移工處境
2020-02-29不願讓你吸二手菸 但我無處可去
2020-02-24拓展視野 願景工程推出多元精采內容
2020-02-21橋斷了,然後呢? — 剖析橋檢制度困境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上)-美國免費診所的移地觀察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下) 從美國經驗回望台灣 如何善待失聯移工的健康
2020-02-2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