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好熱! 環資調查:墾丁合界珊瑚過半白化 深至十米
今年全球各地頻傳氣候異常,台灣海洋溫度也不同以往,一入夏季,各地海域水溫紛紛傳出超過30度的消息。美國國家海洋暨太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珊瑚礁觀測系統於7月曾對台中以南的海域,包含墾丁、小琉球、台東等地區海域發出等級2警報,若是持續加溫,將導致珊瑚白化死亡。珊瑚觀察系統是以衛星監測海洋表面溫度,並標示水溫過高、可能發生珊瑚白化的海域。
因海水溫度居高不下,且今年遲遲未有颱風經過台灣,無法藉由颱風驅動深層海水與表層海水交換以讓海水降溫,各地頻傳珊瑚大量白化的消息,即便連北部的野柳也有相關紀錄。台灣珊瑚礁體檢臉書社團持續收到來自各地潛友們回報的海下影像,珊瑚白化的情況從文字化為實際的影像,令人怵目驚心。
本次由墾丁陽光潛水鄭毓毅教練提出夏季珊瑚白化調查計畫,另感謝墾丁CT Diver教練群熱心支援,得以完成合界及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的調查。
調查成果
調查日期:2020年9月9日天氣:晴
調查地點:合界5米及10米,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5米及10米
水溫:合界30度、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31度
能見度:合界15-20米、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10-15米
調查團隊首先針對兩個調查地點進行底質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硬珊瑚和軟珊瑚總和)覆蓋率介於40-67.5%。合界5米處為53.75%,10米處為67.5%。依據國際標準,活珊瑚覆蓋率大於50%屬於「優良」等級,且大部分為硬珊瑚。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5米處為41.875%,10米深度為40%,屬於「一般」等級(25-50%),且硬珊瑚、軟珊瑚約各一半。
(註:硬珊瑚和軟珊瑚的差異,硬珊瑚摸起來像塊大石頭,軟珊瑚摸起來像塊肉;兩者分泌的都屬碳酸鈣骨骼,不過硬珊瑚分泌的骨骼是連續的,軟珊瑚分泌的卻是彼此不相連的小骨針,整體觸感是軟的。)
此外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記錄到新死珊瑚,5米處及10米處分別為1.25%及0.625%,極有可能是因為白化而死亡的珊瑚。
為瞭解墾丁珊瑚白化的實際情形,調查團隊沿著穿越線旁1米寬以內樣區,計算未白化及白化的珊瑚群體數量。調查結果顯示,合界5米處及10米處,有55%的珊瑚族群有白化現象。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5米處58%的珊瑚族群已白化,10米處則是15%已白化。一般來說,水深較淺處因水溫較高,白化現象會較為嚴重。合界可能因無冷水團經過,水溫一直保持在高溫狀態下,導致不同深度珊瑚族群白化程度一致。
合界由於易受西南風影響,夏天並非墾丁首選潛點,較少受到大量潛水遊客影響,陽光潛水鄭教練表示這是近兩個月以來第一次到合界,沒想到連水深10米以下的珊瑚都大量白化了,其憂慮之心,溢於言表。
後壁湖區因不時有冷水團經過,水溫變化較合界大,珊瑚白化情形較輕微。然而因為此處是水上遊憩活動的熱門景點,CT Diver教練們形容暑假時,浮潛客或潛水客蜂擁至此,彷彿像海水浴場般的人滿為患!可想而知,這裡的珊瑚在夏天時承受著極大的人為干擾壓力。
總結來說,合界的珊瑚白化狀況相對嚴峻,無論深淺皆有一半以上的珊瑚已白化,後壁湖花園軟珊瑚區則是淺區白化狀況較為明顯,但承受較為嚴重的人為干擾。
海水溫度是造成珊瑚白化最主要的原因,若海水持續異常高溫,後果則不堪設想。全球暖化日漸嚴重,在海裡默默承受一切的珊瑚礁,正藉由白化向人類發出求救訊號。極端氣候並非一朝一夕養成,如何降低碳排放,需仰賴你我共同努力。未來我們仍將持續觀察監測,透過水下生態調查完整記錄珊瑚礁的變化,並將調查結果呈現給社會大眾知曉。
(本文轉載自:2020墾丁珊瑚礁白化調查報告https://teia.tw/zh-hant/seawatch/event/report/23066)
相關新聞
氣候變遷頻傳大旱 農民成代罪羔羊
2021-03-02「旱」動農業 停灌政策未解之災
2021-03-02「人醜性騷擾」與真實存在的外貌問題
2021-02-06為了「節目效果」,我們都曾經是悲劇的目擊者
2021-02-05氣候行動不能等 台灣哪些企業率先啟動
2021-02-02焦慮世代的暖心陪伴—「溫度日記」讓你記錄最真實的自己
2021-01-28美將重返巴黎協議 日韓奔碳中和 台灣恐缺席全球減碳行動?
2021-01-05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創新減塑行動
2020-12-30你聽過「月經貧窮」嗎?──衛生棉互助‧脫貧‧姊妹力量
2020-12-15「在死掉的星球上,沒有生意可做」-- 企業如何為地球改變
2020-12-15今年颱風0登陸 中研院預估世紀末颱風數恐少四成
2020-12-08今天,我們來動物園看「人」
2020-12-04職場小變革,性別平等大前進 : 史丹佛大學的 SMALL WINS
2020-12-01這樣的綿羊「秀」,我們還要繼續看嗎?
2020-11-18微薄之力終能聚沙成塔 實踐永續的十種方式
2020-11-04海水好熱! 環資調查:墾丁合界珊瑚過半白化 深至十米
2020-10-23線上看診比購物更夯 疫情讓科技成長照新解方
2020-10-06高中女生記錄老街區新生 新聞獎初試啼聲奪兩獎
2020-09-29疫情反思 全球最大冒險旅遊公司:重建對人和地球更好的旅遊
2020-09-18COVID-19 疫情下的性別不平等
2020-09-11報復式出遊不如永續旅行 讓回憶深入地方肌理
2020-09-11高雄少女失蹤案背後 是數位性別暴力的巨大黑影
2020-09-02由生態導演到離島偏鄉教師─陳蔚慈
2020-09-01胖子之大,何處可容身?
2020-07-23胖,又怎樣?
2020-07-23生在香港九七
2020-06-19我們一起坐在這裡的理由:台北車站移工群像
2020-05-22比抗疫更艱難的街友求生記
2020-04-23病毒來襲,囤貨之必要 荷蘭人自制「停止倉鼠行為!!」
2020-03-16是歧視口罩?還是歧視亞洲人?
2020-03-12外勞怎麼都在直播?— 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2020-03-09不被看見的乖小孩:那些被忽略的障礙者手足
2020-03-05後記— 從外勞直播看疫情裡的移工處境
2020-02-29不願讓你吸二手菸 但我無處可去
2020-02-24拓展視野 願景工程推出多元精采內容
2020-02-21橋斷了,然後呢? — 剖析橋檢制度困境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上)-美國免費診所的移地觀察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下) 從美國經驗回望台灣 如何善待失聯移工的健康
2020-02-2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