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歧視口罩?還是歧視亞洲人?
I can’t wait to get the virus!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在歐洲疫情不斷升溫,媒體忙於更新確診數、死亡數,新聞底下各種西方網友輕浮留言、身邊同學普遍對於病毒的反應,對比台灣政府戰戰兢兢、民眾嚴陣以待,讓正在英國留學的我,感受到入境以來最強烈的文化衝擊。
月前,當英國首例患者出現在我目前所就讀的學校,當下反應是清點手上有多少口罩、減少出入公眾場所機會。反觀身邊英國同學們,依舊下課後三五成群到酒吧買醉,語帶瀟灑地安慰來自亞洲的我們別緊張,這個國家 Welcome All the Virus(歡迎所有病毒),並強調,就算疫情再嚴重,英國人寧可多喝酒抗疫,也絕不可能戴上口罩。
同時間,校方發出的聲明,僅不斷強調該名學生確診後未曾出入校園與宿舍,傳染給其他人的機率相當低。而非如我預期的告訴大家相關地點已消毒、提醒師生們多注意衛生習慣等。除了華人圈內,多數來自各地的學生們倒也不緊張,圖書館依舊座無虛席、校內公車依舊人滿為患。
一名外系的香港同學告訴我,班上有位來自武漢留學生出現疑似感冒症狀,她因為擔心被傳染,在課堂上戴著口罩預防,下課後卻收到老師寫信「提醒」她,不要反應過度會造成恐慌。學校發出的公告,也再一次的告訴大家在校園裡沒必要戴口罩。
是歧視口罩?還是歧視亞洲人?
在來英國唸書前,就常聽聞歐洲國家普遍沒有戴口罩習慣,甚至在公眾場合戴口罩會引發側目。畢竟西方主流觀點是,病人才需要口罩、既然生病就該在家休息。承平時期,口罩作為符碼形成的文化差異尚可理解,但是當一個全新未知、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發生時,歐洲人仍普遍帶有強烈的反口罩情結,不免讓人匪夷所思。
很快地,當幾起亞裔人士因為在公共場合戴口罩遭到言語、肢體攻擊事件,陸續在歐洲各地傳出後,即使口罩價格在網路賣場飆升,實體藥局也幾乎完售,或許是擔心被歧視,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仍只有零星少數亞洲臉孔鼓足勇氣戴起口罩。
從媒體衛教文章到政府官方宣導,明顯可以感受到歐洲人對於口罩的嗤之以鼻。勤洗手搭配生日快樂歌、咳嗽打噴嚏時用手肘掩蓋住口鼻,才是歐洲主流的防疫宣導方向。當台灣因為架設口罩地圖網頁獲得鄰近國家盛讚時,一名英國工程師寫了洗手歌產生器引發熱議。
的確,勤洗手可以帶來的預防保護效果比口罩高,過度仰賴口罩作為單一保護手段反容易忽略其他破口。但我不解的是,假如口罩如專家們所說的毫無用武之處,那為什麼醫護人員仍需要配戴口罩?再者,嘴巴上不斷強調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西方人,怎麼到了口罩這件事情上,就不能稍微尊重他人有戴口罩的習慣與需求,哪怕口罩帶來的保護只有 1%。
是看淡生死?還是自我中心?
除了對口罩的反感外,歐洲人對疾病的態度,也和過去我在台灣感受到的明顯不同。從小,生病第一個反應就是看醫生、忌拖延,把小症狀釀成大病。但西方國家社會裡,人們似乎比較崇尚自然療法,鼓勵透過自體免疫取代藥物對抗細菌病毒。
在英國,經常被留學生詬病的事之一,絕對少不了英國健保 NHS 的效率。依照規定,只要居留英國超過 6 個月以上,必須加入英國 NHS 並繳交保費。然而,如果只是平常小病痛小感冒,醫生通常只會請你回家多休息、不太會開處方給你。更不用說在英國,因為醫事人力吃緊,想掛號通常得等一週以上。
或許是流行病的歷史在這裡太遙遠,至今歐洲的主流輿論仍是:新冠肺炎不過像是某種流感,只要你身強體壯、免疫力足夠,在家休息就能痊癒。也因此,當台灣雷厲風行落實各種隔離政策時,包含英國、荷蘭、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即使已經確診染病,除非重症,否則依然只需居家自主隔離即可。
一名旅居荷蘭的台灣友人不久前咳嗽就醫,和醫生聊到如果不小心染上新冠肺炎怎麼辦?結果醫生一派悠哉告訴他:「你還年輕,就待在家多休息,畢竟現在也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來醫院我也無法幫你。」隨著歐洲疫情升溫,旅歐台灣社群裡開始出現該不該返台避風頭的討論。
在許多新冠肺炎相關新聞底下的留言,網友們不斷相互提醒,流感死亡人數更高、癌症也會致死,我們不需要過度恐慌。更甚者則開起英式幽默,要大家多喝點酒、趁隔離時間開趴。看著他們振振有詞搬出統計數據,強調只有老年人致死率比較高,我難掩想詢問對方的衝動:「難道你的親朋好友鄰居中,都沒有年紀大的老人家,或是免疫力較差的慢性病患者嗎?」
就像是口罩文化在亞洲,我們不單只為了保護自己,同時也為了保護他人,是禮節、是尊重。但在歐洲人眼中,或許只投射出自我中心貪生怕死的那一面。
是害怕恐慌?還是神經大條?
當傳染病發生時,過度恐慌將造成社會秩序大亂,經濟活動無法正常運作。也因此,多國政府第一時間總是得先出來安穩民心,強調醫療系統早已做好萬全準備、疫情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反過來看,如果一個國家從上到下,對於疫情的態度都是那樣的漫不經心,民眾的恐懼感或許降低了,但我懷疑,發條沒栓緊對傳染病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不小於過度恐慌。
猶記英國第一班從武漢撤僑班機落地後,媒體捕捉到接駁巴士行駛街頭畫面。長達約 6 小時的車程,密閉空間內載滿著剛從疫區離開的僑胞。駕駛座司機全身上下沒有任何防護,依舊面不改色開著車。荷蘭總理才剛說完要大家少握手,下一秒就膝反射地握了一旁的官員。一項針對來自全球 10 個國家共 21,000 人的調查指出,英國人對於病毒疫情的態度最放鬆,同時也最不可能採取預防措施。
義大利宣布鎖國後,終於感受到歐洲其他國家政府開始動起來,一些地區也開始出現屯貨潮,顯現民眾終於對疫情有感。即便如此,從義大利飛回英國的民眾,卻仍在機場沒有任何防疫檢測措施下,輕鬆入關。大型活動一旦取消,換來的是民眾無情指責,認為不該反應過度,一般感冒也會傳染。
英國時間 10 日晚間,衛生部次長 Nadine Dorries 確診消息曝光後沒多久,她本人便在推特(Twitter)貼文提到,居家隔離期間,84 歲母親因為一直陪著她,所以現在也開始出現咳嗽症狀。同時間,Nadine Dorries 的主管、衛生部大臣 Matt Hancock 卻在推特上稱讚她做了居家隔離的良好示範,教人忍不住要替這個政府捏把冷汗。
完稿之際,英國確診數已來到了456 例,死亡人數 6 例。台灣在民眾、官員無一不繃緊神經情況下,即使距離病毒發源地中國僅隔著海峽,仍將確診數控制在 49 例、死亡人數 1 例。與此同時,英國政府把台灣列為二級疫區,提醒民眾若從台灣回國出現症狀需自我隔離,或許也是某種英式幽默的展現。
(編註:作者交稿後,立刻就有台灣友人宣布要搭機「返國避難」了。)
相關新聞
美將重返巴黎協議 日韓奔碳中和 台灣恐缺席全球減碳行動?
2021-01-05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創新減塑行動
2020-12-30你聽過「月經貧窮」嗎?──衛生棉互助‧脫貧‧姊妹力量
2020-12-15「在死掉的星球上,沒有生意可做」-- 企業如何為地球改變
2020-12-15今年颱風0登陸 中研院預估世紀末颱風數恐少四成
2020-12-08今天,我們來動物園看「人」
2020-12-04職場小變革,性別平等大前進 : 史丹佛大學的 SMALL WINS
2020-12-01這樣的綿羊「秀」,我們還要繼續看嗎?
2020-11-18微薄之力終能聚沙成塔 實踐永續的十種方式
2020-11-04海水好熱! 環資調查:墾丁合界珊瑚過半白化 深至十米
2020-10-23線上看診比購物更夯 疫情讓科技成長照新解方
2020-10-06高中女生記錄老街區新生 新聞獎初試啼聲奪兩獎
2020-09-29疫情反思 全球最大冒險旅遊公司:重建對人和地球更好的旅遊
2020-09-18COVID-19 疫情下的性別不平等
2020-09-11報復式出遊不如永續旅行 讓回憶深入地方肌理
2020-09-11高雄少女失蹤案背後 是數位性別暴力的巨大黑影
2020-09-02從新銳斂財導演到離島偏鄉教師─陳蔚慈
2020-09-01胖子之大,何處可容身?
2020-07-23胖,又怎樣?
2020-07-23生在香港九七
2020-06-19我們一起坐在這裡的理由:台北車站移工群像
2020-05-22比抗疫更艱難的街友求生記
2020-04-23病毒來襲,囤貨之必要 荷蘭人自制「停止倉鼠行為!!」
2020-03-16是歧視口罩?還是歧視亞洲人?
2020-03-12外勞怎麼都在直播?— 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2020-03-09不被看見的乖小孩:那些被忽略的障礙者手足
2020-03-05後記— 從外勞直播看疫情裡的移工處境
2020-02-29不願讓你吸二手菸 但我無處可去
2020-02-24拓展視野 願景工程推出多元精采內容
2020-02-21橋斷了,然後呢? — 剖析橋檢制度困境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上)-美國免費診所的移地觀察
2020-02-21移動的身體(下) 從美國經驗回望台灣 如何善待失聯移工的健康
2020-02-2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