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相當每分鐘把一輛垃圾車的塑膠倒進海裡,預估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可能超過魚類,大海,在哭泣。
明年願景工程即將十歲,我們希望在如此關鍵的時刻邀請讀者同行,
由讀者參與「最有感專題大調查」、「你來點菜,我們報導」兩階段投票。
這是一場實驗之旅,能聆聽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層的讀者的聲音,
為台灣社會帶來正向力量。
Step1「最有感專題大調查」:在願景曾做過的報導中,由讀者選出最有感的議題。投票已截止,本階段得516票,兩階段共計1199票,捐款證明請見「你投票我捐款」。
每年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相當每分鐘把一輛垃圾車的塑膠倒進海裡,預估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可能超過魚類,大海,在哭泣。
2020年夏天熱到爆!種樹就是減緩熱島效應最有效的方式,但六都綠覆蓋率全不達法定的10%,面對氣候異常的第一步行動,就是把樹種回來!
領22K還背上一身學貸,青年的未來在哪裡?本專題從高等教育貶值、工作貧窮、漂流尼特族、年金制度不公,多方探討年輕人正面臨的困境。
超過30仍單身就是剩女?健身房徵人,半數先刷掉胖子?歧視蔓延在生活中,跟著不同特質者的生活態度,學習活得自在又從容。
「失速毒潮」席捲校園,在大都會區,竟有1.3%的學生在校用過毒品,新興毒品正以各式各樣的精美包裝變身,侵害著孩子們的身心。
政府喊出「一鄉一日照」口號,不論海涯山巔,368個鄉鎮至少都要有一家照服中心推出多元日照服務,但同一套制度放到偏鄉,卻出現了三大關卡。
國中會考在英、數科目拿C級分(待加強)的學生,有九成來自偏鄉以及經濟弱勢的家庭,而熱血老師的投入,極有可能是偏鄉教育的光點。
根據民調,每五人之中,就有兩人一整年都沒讀過半本書,然而閱讀能力與競爭力密切相關,滑慣手機的世代,如何重拾書本?
台灣正值能源轉型關鍵時刻,但六成民眾不清楚發電來源,卻又擔心缺電。本專題介紹了日本、荷蘭、德國案例,剖析其他國家如何面臨能源轉型。
面對銀髮海嘯,專題由人瑞大調查開始,到「錢進長照路」,正視長照重擔終至兩代同垮的悲歌;「長照沒有英雄」描繪家庭照顧者面對的各種難題。
你我已經活在熱島之中!日漸加劇的熱島增溫現象正偷走城市生活品質,暴雨、雷擊等致災風險也愈來愈常發生,身為地球公民應一起找出退燒藥方。
製作與「食」相關多部曲:食安、剩食、食物產製的血汗幕後、農場動物付出的代價、對環境的影響,盼掀起一場思想與行動的飲食革命。
國家在「水環境建設」投入2507億元,從防洪、打造親水空間等,大規模整治河溪,但這些河溪似乎「整過頭」,本專題為生命垂危的河溪發聲。
交通問題城鄉都有!偏鄉補助多卻無法切合居民需求;都會區雖便利卻隱含行人、公車安全、國道散落物等問題,專題為用路人發聲,體檢行的正義。
傳統農業在缺工困境下,究竟如何存活下來?公開的秘密是:違法聘雇失聯移工,這些「非法農業移工」,早就成了台灣農業不可或缺的隱形大軍。
在這個時代,搶奪數位資源如同原油能源般重要,企業蒐集窺探你的生活,政府作為最大的人民個資擁有者,發展大數據時,也得面對數位人權難題。
農業永遠是極端氣候下最直接的受害者,你我的餐桌因氣候變遷而改變了風貌。從南韓和祕魯的案例中,看看農業面對氣候變遷,如何更具調適力?
北漂話題火熱,但近年社會上也出現了一股返鄉潮,越來越多人放棄都會生活,返鄉實踐理想,反倒過得更幸福,夢想,不一定要寄託在遠方。
Step2「你來點菜,我們報導」:根據第一階段結果延伸出11個全新題目,再由讀者投票,決定明年報導主題。投票已截止,本階段得683票,兩階段共計1199票,捐款證明請見「你投票我捐款」。
職場上如何對待憂鬱症、焦慮症、 亞斯伯格症等隱性精神疾病患者?你敢說出口嗎?是包容,還是要求績效?
論身高,「不到170不是男人」男性的身高歧視:韓流裡183公分起跳的「歐爸」成為型男範本,ptt上對男性身高出現高標準揶揄,也成為父母焦慮來源。論胖瘦,多瘦才是完美?雖然時尚業在壓力下揚棄「紙片人」模特兒,但許多女孩仍為身材焦慮,催吐、強迫運動、厭食,該正視可能致命的身體歧視危機了。
大家都知道大海裡有塑膠微粒,會經過魚成為食物被人類吃下肚。在海底有更多垃圾堆積,台灣海底垃圾密度冠全球,只是你看不見…
當人類壽命達到史上最高,長壽已不見得是祝福。「尊嚴死」或「安樂死」可以是選項嗎?
網路交友和網路遊戲成為當代社交新管道,卻遭不少有心人士濫用。戀愛無罪、交友也是人人的自由,但如何在網路上保護自己的隱私,成為全球新議題。
台灣的能源成本,不論水費、電費都因為選舉因素凍漲,未能反映成本,也無法以價制量。你願意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支持漲電價嗎?
養殖業用的保麗龍、蚵架、破漁網,也是大海垃圾濃湯裡的材料。誰來清除、又該如何減少更多的漁業廢棄物?
衛生紙、木頭桌椅、實木地板……生活中取自樹木的用品這麼多,但你知道這些樹木可能是盜伐而來的嗎?台灣九成木材從國外進口,國際環團指控部分來自非法盜伐,我們能否阻止?
20年前台灣男性向東南亞尋找新嫁;當東南亞經濟起飛,外配潮是否已退潮?當年識字班的學生,現在又過得如何?
2020年因為疫情、國際政治局勢,許多人決定中斷學業或職涯,從外國回台灣。他們現況如何?回台避疫的人才將為台灣帶來哪些改變?
市面上愈來愈多號稱能增強記憶力、創造力、專注度的「聰明藥」,部分高成就者常用藥物來「大腦美容」是不宣之秘,雖官方對聰明藥仍持保留態度,但隨著醫藥發展進程愈來愈快,在未來,聰明藥會不會有獲得認證的一天?這是勝之不武,還是會發展成像喝保力達或咖啡提神般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