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伃均

1994年生
47%灼傷
台北市,學生。

鄭伃均(九)繼續著每天的進步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江佩津

用復健黏土做手部的推拉。 伃均媽媽提供
用復健黏土做手部的推拉。 伃均媽媽提供

穿著帽T、腰間綁著格子襯衫,伃均神采奕奕地踏入陽光復健中心,今天的伃均不用媽媽在旁邊攙扶,就可以自己走到位子上,臉上妝點著唇彩,跟住院時素淨的樣子截然不同。

「在醫院的時候就比較邋遢一點。」她害羞地笑著說,尤其是手術後無法洗頭,時常油著頭,後來直接以頭巾綁起,或是受不了的時候就請醫院樓下的美容人員上來洗頭。現在回家,傷口復原狀況不錯,經過假期,整個人心情也輕鬆許多,再加上能夠回來跟陽光與朋友一起談天復健。

「做完重建手術後,傷口真的少很多,原本水泡很多、會一直長,現在只剩下開刀還沒好的傷口,也比較不會再另外長水泡。」伃均談起手術前後的差異,現在沒有開過重建手術的左腳膝蓋仍有許多傷口、水泡,手術過的右腳僅剩零星幾塊。

原本無法抓握的右手,現在也進步許多。「剛睡醒,比較硬。」努力伸展右手,不好意思地笑了出來。「之前要一直換藥,換藥就要花兩、三個小時,現在一隻腳傷口少很多,大概一個多小時就好了,還是請家人換,因為自己慢慢換的話要很久。」

過年後,回到陽光復健已經是第三天,身體上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差異。

「回到家會偷懶、沒在復健,回來陽光才比較軟Q,差很多,第一天來還滿硬的。」

  

現在復健的重點,主要是加強手部,分作被動與主動的復健方式。「綁手」是被動地進行復健,把手肘彎起至緊繃甚至疼痛的地步,然後用繃帶綁起,維持一段時間,讓緊縮的關節可以伸展開來;另一種,就是使用「復健黏土」,主動地進行手部的推拉、較為精細的動作。「老師說主動去做,恢復會比較快,比被動還要好。」

見到重建手術後的成效不錯,每次復健都陪在旁邊的媽媽也鬆了口氣,但同時也希望可以催促著她再把其他傷口較嚴重、上次來不及開的部位繼續手術,希望可以趕上今年九月份的開學,不會因為手術而中斷學業。「畢竟還這麼年輕。」媽媽說。

伃均雖然也對手術的成果表示滿意,但談起再次手術,仍有所遲疑,伃均說:「有在想,但覺得真的好痛所以猶豫,狀況好很多了,但是想到我的皮,又要再痛,實在好懊惱。」

手術的成果並非沒有代價,為了把右腳、右手、左手臂三處的傷口重新植皮,取了原本沒有燒傷的背部皮膚,因為面積不夠,還取到了大腿皮,帶來的後果是本來不會癢的背部,因為取皮而發癢,而且還是自己抓不到的背。因此每次癢一發作,她就只能跑去請人幫忙,喊著「救我救我」,希望能趕快緩解不適。

「其實睡覺的時候不會那麼癢,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還是睡不好。現在還有在吃藥,痛的時候就趕快吃止痛藥。但不是手術的關係,是會一直抽痛,就很難過,覺得麻煩、覺得歹命。」伃均苦笑道。「而且一直都這麼難睡。」

一邊聊著煩惱,一邊進行復健,每日的推和拉,都是讓自己可以重回生活的努力,並持續地進步著。

鄭伃均(十)一切只會更好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江佩津

復健中的伃均,右手用繃帶纏成握拳貌。/ 伃均媽媽提供
復健中的伃均,右手用繃帶纏成握拳貌。/ 伃均媽媽提供

重建手術出院兩週後,伃均再度回到診間報到,不太意外地,醫生說沒有重建的左腳還是要儘快手術,第二次了,面對再次住院,伃均沒有太多掙扎,就點頭答應。

「醫生覺得傷口還太多,長不好。」伃均說,「還有發炎。」

在復健室內,伃均進行著右手的復健,用繃帶纏成握拳貌約十五分鐘,右腳掌也沒閒下來地套上輔具,把因為疤痕生長而總是會翹起、無法著地的腳趾再凹回原本的樣子。

左腿的壓力衣底下,隱約還有紗布及滲血的痕跡,相較之下,開完重建手術的右腿,反而傷口少上許多。「左腳都是傷口,右邊開刀植自己的皮以後反而比較好,左腳一下就是水泡變傷口,一直換藥,醫生說換藥要換到什麼時候,有傷口就有感染的機會。」

前一天,伃均跟媽媽回到學校裡找老師諮詢能否如期畢業,因為這場意外,大學三年級的課程暫時無法上、考試也無法考,看來要延畢。媽媽提及,雖然現在外表與正常人無異,可以行走,但仍無法久坐,課業也無法如想像中順利進行。「畢竟她還是一個不是正常的人,看外表會走,但無法就靠這樣判斷。」媽媽說,「我就說不要想太多,現在就復健,畢不了業就延畢,現在她也沒有體力去上一整天的課,所以就慢慢修回來吧。」

相較於兩個月前決定手術的掙扎,因為看到這次重建後的成效,也為了可以早日回到學校繼續學業,這次面對入院,伃均看來不若上一次難受。

媽媽說:「我叫她自己決定,不給她出意見。現在想開了,第一次掙扎,第二次就隨便了。」

伃均說:「沒辦法,因為傷口真的很多,而且反正都要做。」

復健師在一旁,指導伃均拉弓箭步,可以拉大腿小腿後側還有腳板,以及在椅子上維持跪姿,把膝蓋僵硬的疤痕拉開。媽媽提及,去年八月份出院後初次到陽光,就是做這個動作。「現在就像她自己說的『重新再來』,已經很久沒做這動作了,現在要重新做,是怕疤又硬了所以要弄軟。」當時同期的傷友如今都已經畢業,週五的下午,復健室的人數比起在這裡與伃均碰面的十二月中少上許多,多半是傷勢較為嚴重、較晚出院的傷友。

在一旁看著伃均復健的媽媽,說:「他們復健就是這樣,對我們簡單的事情,他們都要做。」

治療師換了一個姿勢,彎曲一腳,然後俯身向前。治療師說,這是瑜伽的動作,伃均隨著指導慢慢下彎,上半身貼到腳上,「這可以拉到很多身上的部位,背也可以,兩個、三個關節。」看到伃均的柔軟度很好,治療師問起是不是有運動的習慣,才知道伃均國中時就喜歡打籃球,身體的記憶仍在。

復健不是沒有效果,畢竟以前復健過,腳的柔軟度還有一些,醫生也說,就算手術也不會全部從頭來過,只是得再復健。

媽媽說:「醫生講的都很好聽,只會讓你更好,哪會讓你更壞?怎麼會重新再來?畢竟已經可以彎了,之前走路都直直的。剛開始開刀後不敢彎,但彎彎看,才發現真的可以,好像就是因為復健過,慢慢來、慢慢來,會再恢復。」

治療師說,下課,走下診療臺,一點一點地,伃均踏出的步伐又大了些。

鄭伃均(十一)生活中的小事


願景工程 特約記者江佩津

用勾針織圍巾,也是種復健動作。圖片來源/伃均提供。
用勾針織圍巾,也是種復健動作。圖片來源/伃均提供。

事件之後,有些事情不知不覺有了改變。

先是家裡頭的飲食。燒傷之後,為了避免疤痕形成以及色素沈澱,傷友彼此間會交流哪些食物忌口,舉凡刺激性的辣,還有看起來顏色深的醬油,都得抑制自己的食慾,去年年底與伃均初次見面時,媽媽就細數著她不能吃的食物。

「海鮮,吃了會癢。家裡為了她都不煮海鮮,也不煮辣。薑母鴨、羊肉爐也不吃。」

當時正值進補時節的冬天,伃均跟雁婷聊著以往會吃的麻辣鍋跟麻辣鴨血,以及之外的食物,眼中流露出對食物的企盼。「我覺得九層塔炒飯超好吃的。」

家裡因此也不煮,媽媽講起若是她嘴饞的時候,就會在外頭吃完再回家,還會注意身上有沒有麻辣鍋的味道,不然等到她一聞到,就會咕噥道:「好想吃喔……」有一次不小心買了鴨肉回家,因為民間有一說鴨肉比較毒,對傷口癒合不利,爸爸還因此罵了她,媽媽雖覺委屈,但這應也是爸爸對於女兒的關愛。

住院時收到的水果,因為也有人說鳳梨、木瓜、奇異果、芒果、桃子這類有酵素的水果最好不要吃,最後都進了家人的胃袋。

她們漫談著對於食物的喜好與禁忌,「喝可樂好像也會變黑。」

復健課開始之前,雁婷從口袋中拿出沙士糖,伃均見狀,開心地拿了幾顆沙士糖,說:「我很喜歡,多拿一點。」然後馬上打開來,吃了一顆,沙士的味道。

看來仍有些喜好是不會因為限制而阻擋的。

另一個改變,在於重建過後,伃均原本還是一樣穿著布鞋出門,結果回診時腳背的皮破了,在這之後便不敢穿鞋子,出門也都穿拖鞋。皮植好了又破,要重新植一次。「他們現在皮真的很脆弱,穿個布鞋就破了。」媽媽說。

因此每天伃均就是踩著拖鞋,一旁的傷友家屬見狀,提醒道穿拖鞋很危險,容易滑倒,平常的對話之中也會聊到曾有傷友植皮後因為跌倒而又必須重新植皮;對他們來講,身上的每一吋皮膚皆得來不易。

「因為腳背的皮破了。」伃均在跌倒的風險與皮的保護之間,她選了後者,儘管傷友家屬仍鍥而不捨地說她可以在腳背上鋪上紗布再穿布鞋,伃均也只是笑著,不發一語。

這些新植上的皮取自她原本完好的背部與腰,以及部分的大腿,為了讓各個部位早日恢復功能,而在沒被燒傷的背部留下取皮的疤痕。每一處努力成長的新皮都帶著他處留下的疤痕,這種皮與皮之間的交易他人無法理解,尤其是好不容易補好的皮磨損後需重新補植的心情。

她踩著拖鞋,與其他傷友一起走進電梯,準備搭上回家的車。儘管受傷後的一舉一動,都有著許多人的注目與關心,但面對她不知道要如何回應的善意,伃均便會點著頭、在臉上堆起微笑。